周期之路:隆基的沉默与回归

热度:1 发布时间:2025-06-18 14:18:53来源:澳客彩票网官网即时比分

  

周期之路:隆基的沉默与回归

  隆基总裁李振国的办公室曾经挂着一幅地图,上面标记着一个梦想:通过光伏发电,将西南部流入印度洋的雪水倒灌,改造西部干旱地带。

  这件事在笔者数年前《离群索居者:隆基的野性与神性》一文中有所记述,但并未透露具体地址。

  2024年的最后一个月,中国核准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,装机6000万千瓦,投资将超万亿。中国光伏也因为产能过剩,到了不得不创造新应用场景的时刻。

  写下那篇文章是2021年,当时的隆基光芒万丈,因过分耀眼、体量庞大和特立独行而备受争议;四年之后,隆基在利润、技术路线到市占率等方面,备受质疑。

  无论是走上神坛,还是隐入尘烟,都是外界对隆基的情绪化解读。股民往往只凭眼前的涨跌,就轻易判断一家公司的底色,对此笔者是颇不以为然的。

  二十年间,光伏行业英雄辈出如过江之鲫,几轮周期,大浪淘沙,龙头都有自己的独门武器穿越产业周期:有成本、有营销、有精益制造,也有科技领先,而隆基的独门武器,就是“周期”本身。

  这是一家靠着“周期”吃饭、依靠“新周期”创造奇迹,也在承受“周期下行”困扰的公司,在十余年前就有雅鲁藏布江水电站这样宏大的构想,也能够为了单晶技术忍耐十余年,有掀起新周期的勇气,也有忍受低谷期的韧性。

  尼采说:“一个人清楚自己为什么而活,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。”而一家公司知道产业周期的发展轨迹,就能够坚定平静地穿越行业高峰低谷。

  独立的产业周期,也是这位“离群索居者”的生存发展之道。在消化完旧有包袱,瘦身基本成功后,隆基BC亮相行业,过往的沉默,正在化为回归的号角。

  笔者认为一样能引用尼采在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中的名言:“谁终将声震人间,必长久深自缄默;谁终将点燃闪电,必长久如云漂泊。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,有的人死后方生。”深刻的揭示了周期特性与先行者的孤独与冒险。

  彼时光伏厂商认为设备折旧期至少十年,所以在成本核算上往往按照十年计算,结果行业基本三到五年就会出现飞跃式技术进步,产线几乎全部要更换。

  于是目前光伏产线的折旧期一般都是三到五年。在此期间,该技术路线的设备也在不断升级。

  所以对光伏厂商而言,设备投资前一两年往往是制造竞争力最强的时候,后面几年逐渐衰退。想在竞争力最强的几年能够把产品卖出好价钱,就需要企业自身周期尽可能的符合产业市场和技术周期。

  有句话叫“人生发财靠周期。”在康波周期中,分繁荣期、衰退期、萧条期、回升期四个阶段。

  最理想的情况是:在新技术刚开始成为主流、市场刚刚爆发的时候有最多的产能,在产业下行期握着最多的现金来应对低谷,准备下一次的“繁荣期”,进而顺利穿越产业周期。

  对周期的创造者而言,路线只要选对并可成为主流,就不存在踩错时机的风险,但同样路线如果不成功,也就错失时代赋予的机遇。

  无论是钟宝申还是李振国,都是第一性原理的信徒。在信徒们的思维模式中,总会选择更极致的方法追求一步到位。

  所以隆基才会在当年投入上一年的全部利润,去发展金刚线,为推行单晶收购组件工厂,2015年,隆基通过领跑者项目和PERC技术的结合,成功将单晶组件的市场占有率从不足20%提升至50%以上,彻底颠覆了多晶阵营的统治地位。这一战略不仅让隆基成为行业龙头,也奠定了其在技术路线上的线年领跑者项目和PERC技术兴起,已过去整十年时间,这期间,隆基曾成就过5000多亿市值,也长时间引领行业的发展,将颠覆性技术带来的最大红利,从头吃到尾。

  在渡过至少一个完整产业周期后,才能准确评价隆基。不久前,隆基迎来25岁生日,李振国在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中谈到,如果选个影视角色,他想做《蜀山传》里的玄天宗,“他是绝望局面下的斗士。”

  正如李振国自述的一样,他是极度乐观、坚韧的性格,永不认输,能从任何一件坏事里找到积极因素。但同样也会显得有些“Drama”,英雄情结很重,隆基从始至终坚持自己的技术路线,呈现一个“离群索居者”的形象,诚然是坚持第一性原理决定的,但也与他的这种情结不无关系。

  在新的产业浪潮中,相比“驭浪者”,隆基更想扮演“造浪者”的角色。甚至在它通过技术周期问鼎“王座”之后,仍然孜孜不倦地以挑战者的心态“搞事情”。比如,隆基现在选择的BC技术路线,技术难、量产难,但在其看来这是一件“难而正确”的事,并坚信BC电池将是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,所以他们就做了。这也是为何隆基崛起后业内很多人觉得有点别扭的原因。隆基的战略有很多地方学习了华为,但只学了一半,华为在某个领域做到业内第一后,就会转而维护行业秩序,而隆基则不断地给自己创造挑战目标……

  我只是想走自己的路,为啥一直被同行批评?但落在同行眼中,却想问已经登顶的隆基:陛下何故造反?

  李振国是聪明的,更是豁达的,明白自己的长板与局限;他也是幸运的,学生时代的两位伙伴组成了光伏行业最成功的“梦之队”。

  据李文学回忆,钟宝申在上学时期话就不多,但每次都一语中的,在同学中很有威信。

  相比李振国的坦率和热情形象,钟宝申对外风格实际上并不特别鲜明,他总是就事论事,然后给出一个直接的答案,会显得稍微缺乏感彩。

  反之,他做出的决断也很难被改变。如果只看隆基的一些决策,或许会觉得钟宝申是一个很自我的人。例如数年前行业协作的崩溃,隆基常被认为是“始作俑者”,钟宝申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过于强势的角色。

  但其它新闻媒体报道的一件小事却从侧面否定了这一点:钟宝申曾和下属去另一家小公司谈业务,等了一个多小时才见到对方的总经理,对此下属非常愤怒。但钟宝申则不以为然,认为洽谈目的已达成,不管对方公司规模怎么样,“现在是我们要找人家谈业务,理当如此。”

  钟宝申其实就是一个纯粹的“理性和逻辑”的信徒。笔者真正对钟宝申肃然起敬的恰恰是近五年。

  隆基最为凶险的时刻实际是2019年的下半年,如果以210mm硅片为代表的大尺寸技术晚半年推出,隆基可能面临两种结果,彻底稳固行业格局,或者在小尺寸上投入的产能过大,深陷泥潭。

  最坏局面没发生,即便如此,隆基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158.75mm和166mm硅片产能,不能轻易放弃。

  技术总是交替出现,带来破坏与重塑。任何也都无法抵挡浪潮。无论是对抗,或是逃避,都不是上策。

  创造一个相似的浪潮,渡过新的技术周期。没有跟随,也没有固守,选择166mm能够升级的最大尺寸182mm,并借助更成熟的产业链、更好的产品质量和更强的企业品牌,用五年的时间渡过投资回收期,基本化解了尺寸颠覆性升级带来的影响。

  这其中的定力和决断,看似很容易,但真的执行下来,动辄数千亿的利益,保持理性又谈何容易。

  所以,钟宝申是真的理解周期的,顺流该如何,逆流又该如何,且该如何便如何。

  “当年忠贞为国酬,何曾怕断头?如今天下红遍,江山靠谁守?业未就,身躯倦,鬓已秋。你我之辈,忍将夙愿,付与东流?”

  这首《诉衷肠》一说为毛主席在1975年写给周总理,但未得到官方认证,第二年也刊登了这首词,所以具备一定可信度。

  最早一批的革命者几乎都不出身于穷苦家庭,但却愿意为理想,为广大穷苦百姓的利益奋斗,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,名利甚至生死都没办法撼动他们的决心。

  创业也是如此,在光伏这样一个跌宕起伏的行业,20年屹立不倒,成就业界龙头,非“超越者”不可为之。

  所以你会看到朱共山的百亿让利、沈浩平对科技和员工幸福的执着、高纪凡的利他……以及这样一个有着群体决策传统、理想与现实兼顾的隆基绿能。

  与单纯的理想主义者不同,“超越者们”不仅有理想,还有方法、路径、践行的能力与毅力。

  但随着队伍壮大,经营事物的规模扩充,新工作要开展,企业必然要吸纳新的人才,“超越者”却始终是极稀缺的资源。

  如上文那首词也表达了对于如何守住革命基业的思考,主席晚年也曾读陈亮词时恸哭到难以自抑。所以世人常感慨“打江山难,守江山更难。”

  隆基总资产从40多亿发展到1600多亿,员工数从几千人发展到最高时近8万人。这时候怎么办?必须进一步“明确战略、统一思想、坚决贯彻”,这也是我们中国做对的三件大事:战略上升到哲学高度,思想上高度统一,行动上执行彻底。

  很长一段时间,隆基多条技术路线并举,在每个赛道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,但这也代表着领导层还没有下定决心“All in”,如同当年执着单晶一样全力以赴。

  不过,在2023年9月5日的隆基绿能2023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,钟宝申提到了一个重磅观点:

  未来5-6年,BC类电池将是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。隆基绿能的大量产品也会采用BC类电池技术路线。这无疑是隆基“All in BC”的信号。

  当然,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,无论是原有产线升级、新产能建设,还是新产品的发布及销售,隆基都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这一承诺。到2025年底,隆基预计将形成50GW HPBC2.0电池产能。据隆基介绍,HPBC2.0电池技术跨越电池衬底、钝化技术和制程工艺三大关键技术鸿沟,仅用两年时间,实现了绝对值1.5%的跃升,并与主流市场通用型电池拉开代际级差距。同时,HPBC2.0打破电池技术壁垒,自研双极复合钝化技术,使得量产电池开路电压突破745mV,大幅度减少电流损失,提升了电池转换效率。

  外界也指出采购与研发体系的不协同是隆基另一个问题。双方都过于强势而意见不一,导致新产品导入困难,阻碍了技术创新脚步。

  隆基核心管理层很早就意识到管理风险,让李文学去亲自主抓人力资源,也在想办法进行公司管理制度的变革,尤其是近几年在质疑声中,隆基的变革也进一步加速。

  一是要求减少层级,让公司的资源能够直达现场、直达客户,减少中间 ‘二传手’岗位和环节

  四是开展必赢项目,牵动整个公司的作战氛围,让大家真正从过去比较富足、优越的生活环境里拉到艰苦奋斗的环境中来,重拾隆基的‘616’奋斗精神,倡导大家设立挑战目标,给必赢项目设定一定要完成的节点。

  “616”是隆基的一次“创新长征”。2012年6月16号,在钟宝申主持下,隆基探讨如何将拉晶成本从160降到100,当时全球认为单晶生长成本20美金不可突破,启动会上几乎所有人也都认为是完不成的,但钟宝申说:“这是隆基生存下来的底线,如果实现不了,隆基应该就地解散。”

  钟宝申谈了他对第一性原理的理解,拆解目标,每个人每个组都去做创新做执行,他任组长亲自督战。两年时间,拉晶成本从160降到了65元,“一锅多棒”等降本技术甚至是现场员工开发出来的。

  此前隆基三剑客常常会和员工一起在食堂排队打饭,但2024年却很少在这里见到他们的身影,几乎都是秘书把饭给他们带上去,

  边工作边吃。根据隆基2024年统计和2025年预算,人均产出将比2023年提高100%。

  李振国也在隆基25周岁生日的跨年演讲中提到:2019年的隆基,会把“社会”放在第一位,但2025年的隆基,会把“客户”放在第一位。

  “不领先不扩产”一直是隆基坚守的理念,但在N型时代,隆基虽然在HJT、TOPCon等技术方面都取得了效率方面的领先,但是就是下不定决心“All in”。甚至曾有“朝令夕改”,将投入大笔资金的技术路线放弃更换的情况。

  笔者问钟宝申是否会对隆基身为最早的TOPCon玩家,却错过这一轮TOPCon扩张的时机感到遗憾?对此他表示并没有感觉自己无所不能,也曾举棋不定,但终究是觉得“战术失误总比战略错误要好。”

  隆基的领导层没有偶像包袱,错了就是错了。所以李振国才会反思,会觉得不好意思面对股民,钟宝申谈隆基要重塑冠军气质。

  隆基管理层的认知也还在持续提升。笔者和李振国曾经讨论过光伏产业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,那时他的观点还是智能化要适度,但在去年,隆基不声不响的拿了光伏行业第一个灯塔工厂认证,负责人告诉笔者,效果好到超出预期。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制造效率和产品质量,产品生产交付周期缩短84%,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显著提高。

  技术路线之争远比同质化竞争凶险。N型时代来临之际,隆基管理层面临选择时的压力可以说是最大的。

  李振国在清华大学的第一课是被于晓非教授问及生死观,他回答自己是一世观的持有者。所以无论是他还是钟宝申,在这两方面都是一样的:“第一性”与“现实主义”。

  “第一性”的信徒们总会更倾向于选择那种最极致的方案,而现实主义者又常常需要克制这种冲动,选择当下最适合的发展道路。

  据笔者了解,目前数家头部光伏企业和某锂电龙头都在暗中与BC设备企业接触,准备上BC技术,至于BC和TOPCon之争,其实是很无聊的一件事情:二者并不冲突,未来会自然延伸,融合在一起。

  所以,与其研究隆基,研究钟宝申,不如去研究行业,他肯定会遵循客观规律,或早或晚。

  隆基真正的好牌是质量和研发能力,这是隆基回归的关键。光伏组件一直被认为是高度同质化的产品,实际在专业第三方机构的眼中,不一样的品牌的组件差别超乎外界想象。

  在索比光伏网对数家专业测评机构的走访中得知,初步评测组件质量格外的简单:“用无人机在电站上空飞一圈就心里有数了。”

  出于职业操守,他们没办法回答我们哪家做得不好。但谈到哪家做得好,隆基是被提及最多的名字。

  笔者向钟宝申谈及此事,他表示隆基的质量部一直是独立于生产与商务的,即使是在光伏行业全线亏损的当下也是如此,防止企业因为降本压力降低质量发展要求。“企业对价格的关注度越高,越容易在行业承压牺牲质量。隆基一直有自己的坚守,所以我们的质量部门就是独立于生产之外,确定保证产品能够在几十年的生命周期内稳定地为客户。”

  这是隆基在2024这样艰难一年中最坚持的两点之一:“越是竞争非常激烈,越要坚守质量底线”。

  科技能力,确定保证产品稳健可靠。通过完善质量准则和管控体系,提升全员对质量和长期运营安全的重视。在价格竞争中,钟宝申表示:“我们要做到不牺牲质量前提下,确保现金流健康。”“我们花时间验证成本能否降低。

  今年上半年,多个央国企在招标中明确要求硅片厚度不低于130μm,表明客户重视质量。我们应该用科学事实和逻辑让客户意识到风险,客户为保护项目收益会支持我们。即使在激烈竞争中,我们也要坚持长期可持续发展原则。”又如尼采所说:“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,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,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,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。”

  笔者很期待,也很好奇,隆基又将如何兜兜转转,迎来自己的回归。它的沉默,并非退缩,更像是是一种蓄势待发的姿态,如一位马拉松选手在途中调整呼吸,为下一次的冲刺积蓄力量。”